中国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Ⅱ期单臂临床试验

时间:2021-11-10
一、疾病介绍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N)分为经典MPN及非经典MPN,经典MPN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非经典MPN包括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此类疾病的特征为一系或多系造血细胞的过度增生,主要发生在骨髓,但有时发生在肝脏和脾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红细胞过度增殖,伴有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增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年发病率约为0.4-2.8 /100,000,男性的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发病的中位年龄约为50〜60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几乎所有(90%~95%)的PV患者发现JAK-2 V617F突变的分子学特征,该突变以一种酪氨酸激酶基因存在于造血干细胞中的获得性、克隆性突变。JAK-2 V617F发生基因突变后,可有效激活下游的JAK-STAT通路导致相应细胞过度增殖;此外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JAK-2 V617F阴性的PV患者中,都被检测发现JAK第12外显子的基因突变。


二、目前治疗需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与血容量、血液粘滞度增加紧密相关,患者的血栓栓塞或出血的风险较高,且大部分患者会有明显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皮肤潮红,结膜充血,瘙痒等等。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普遍共识为采取风险评估策略,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并认为疾病管理的第一要务。风险因子包含年龄、有无血栓形成的病史。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静脉放血,红细胞单采或者降细胞治疗;羟基脲和干扰素均为一线降细胞治疗药物,羟基脲虽然降细胞疗效非常好,常用于控制患者的红细胞数量,但是许多患者无法耐受羟基脲的副作用,包含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改变或胃肠道相关的症状,比如腹胀、腹痛、恶心等不适。对那些羟基脲不能耐受或者耐药的患者,或年轻患者(<40岁),及早使用干扰素,提高患者安全性并达到持续获益。


三、试验重要性

       干扰素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的红细胞增殖、控制心脑血管病变以及减轻患者相关的症状有着悠久历史;除此之外,干扰素也表现出通过减少细胞计数可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干扰素对JAK2 V617等位基因负荷的影响具有确定性的疗效。药华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长效干扰素Ropeginterferon  alfa-2b(P1101),每2周给药一次,患者耐受性好,最大允许剂量高,明显降低等位基因负荷,明显提高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缓解率,目前已在欧洲、韩国等多个国家上市批准用于不伴症状性脾肿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